6163银河.net163.am(中国区)有限公司官网

低空经济让文旅“蓄势起飞”

发布时间:2025-07-03

从蓝天“一跃而下”体验跳伞乐趣、在直升机上俯瞰山河、于城市烟火中欣赏一场无人机灯光秀……继City Walk爆火之后,City Fly正在成为一种新潮流。随着各地“低空+文旅”项目“上新”,通过利用低空空域与旅游、文化相结合,正在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旅游体验。

数据显示,2024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达9702.5亿元,增速为91.7%。预计2025年将突破1.5万亿元,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低空+文旅”如何激发消费新活力?今天,一起来关注这个万亿市场!

一、“低空+文旅”的发展过程

我国“低空+文旅”政策的演进呈现出从点到面、从试点到推广、从单一领域到多部门协同的发展路径。

201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发展多样化旅游产品的理念,为低空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11年我国提出了航空产业新改革,为航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促使我国旅游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2014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低空飞行旅游”。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促进通用航空与旅游业结合,在适宜地区开展空中游览活动”,低空旅游成为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后,低空经济作为一种新业态、新模式被正式写入国家战略规划。

2021年,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全面实施,“低空+文旅”迎来了政策支持的密集期。《“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将“低空旅游”列为重点培育的旅游新业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把“低空经济”纳入国家发展规划,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从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空域管理、人才培养等多方面为“低空+文旅”发展提供系统性支持。2024年1月,《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正式实施,低空经济发展进入有法可依的新阶段。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低空经济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低空经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民航局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2024年12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低空经济发展司正式亮相。

“低空+文旅”政策导向已从最初的试点探索,逐步走向系统规划、全面推进,再到如今的规范管理、高质量发展。政策内容也从单纯的产业导向,拓展到空域管理、基础设施、安全监管、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全方位支持,不仅为我国“低空+文旅”的蓬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也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低空+文旅”发展的特点

空域开放驱动:从“严格管制”到“分级开放”。从“离地三尺就需报批”到“非管制空域提前两小时报备即飞”,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正经历深刻变革。《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提出无人机需有“身份证”,适飞高度不超120米,核心精神是“管得住、放得开、用得好”。中央空管委即将在合肥、杭州、深圳、苏州、成都、重庆等六个城市开展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试点,对600米以下空域授权部分地方政府管理。

空域管理模式的转变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吸引大量企业和资本进入低空经济领域,推动“低空+文旅”深度融合。游客能够通过直升机、无人机、热气球等多种飞行器获得全新体验,同时为地方文旅品牌推广提供重要参考。例如,湖南张家界将低空飞行体验融入景区特色旅游,打造了覆盖核心景点的空中观光线路;贵州梵净山则结合热气球项目,形成“天空之旅”的主题产品。

立体精细化管理:从“平面”到“立体”。低空文旅基础设施包括物理基础设施(起降平台、充电站、机库等)和空中管理系统(通信、导航、监视、气象监测等),这些设施不仅为低空飞行提供保障,也为景区拓展高端旅游市场提供支持。

景区借助低空飞行器的观光功能及数字化技术,构建了一个涵盖空中与地面的全方位管理系统。该系统利用实时通信技术和高精度导航技术,使景区管理者能够有效监控游客分布,迅速进行人流疏导,从而提升游客体验。此外,低空飞行器还被应用于景区巡逻和紧急救援任务中,显著提高了整体管理效率。

装备技术创新:从“高端”到“大众”。低空飞行器种类繁多,涵盖了直升机、热气球、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小型固定翼飞机以及飞艇等,为文旅行业带来了全新的装备选项。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低空飞行器的成本显著降低,这些装备逐渐从高端市场走向大众市场。例如,在海南三亚,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试点项目以较低的票价吸引了大量游客体验,成为景区新的客流增长点。低空飞行器的多功能性也为文旅行业开辟了更多可能性。

服务提质增效:从“地面”到“空中”。低空文旅的发展使景区运营从单一的地面维度拓展到空中维度,为游客提供沉浸式、多层次的体验。景区需要对服务中心进行升级改造,提供专业的低空文旅咨询服务和便捷的预订渠道,同时制定严谨的安全规范和操作流程。

低空文旅对景区的规划和布局提出了更高要求,景区运营者需要结合自身特色开发符合低空文旅特点的航线和项目,如空中观光、空中摄影以及空中婚礼等。

数据驱动融合:从“孤岛”到“共享”。低空文旅数据资源体系包括数据采集能力、数据融合能力和数据价值释放能力。通过多维数据采集网络,整合航拍数据、游客行为数据、生态环境数据等,可以实现全方位数据的动态监测与实时获取。

数据融合消除了“数据孤岛”,将不同来源、不同格式的数据进行高效整合,形成跨部门、跨区域的共享数据资源池。通过数据资产化和商业化运作,赋能低空文旅全产业链,包括景区服务优化、游客体验提升以及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等。这种数据驱动的模式支持全域联动与精准决策,促进产业链协同与资源整合,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产业链协同:从“单一”到“多元”。“低空+文旅”产业链涵盖上游制造业、中游运营服务和下游文旅产品。上游制造业主要包括飞行器、导航系统和相关设备的研发与生产;中游运营服务是低空文旅的核心环节,包括飞行活动组织、空域调配、游客接待等;下游文旅产品是直接面向游客的部分,包括低空游览线路、文化创意活动、周边服务等。

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推动关联产业协同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整体竞争力。低空文旅与酒店、交通、零售、娱乐等关联产业的协同发展,实现产业链的横向拓展。区域联动发展也是推动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跨区域合作,打造覆盖多个城市或景区的低空文旅网络。

文化体验升级:从“传统”到“融合创新”。“低空+文旅”巧妙地将地域文化精髓与低空飞行技术相结合,精心策划一系列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游客可以乘坐飞行器,从空中俯瞰长城的雄伟、黄河的壮阔等自然与文化瑰宝,享受前所未有的文化视觉盛宴。

以飞行体验为桥梁,“低空+文旅”运用数字化技术深度挖掘并展现地方文化的内涵。同时,融合文化创意,推出如“城市灯光秀空中夜游”和“古城文化飞越之旅”等多样化的低空文旅体验,强化低空文旅品牌的文化特色,为游客打造一种全新且多维度的旅游体验,让每一次“飞行”都成为一次深刻的文化之旅。

三、“低空+文旅”如何进一步激发活力?

优化运营资质要求,简化空域审批流程,是低空文旅发展的基础保障。应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构建更为灵活的低空空域管理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的低空文旅活动实施精准化、差异化管理策略。一方面,可在旅游热点区域规划专属低空旅游活动区,实现空域资源的常态化开放与高效利用。另一方面,简化飞行计划申报程序,推行“一站式”审批服务模式,大幅缩减审批周期,提升管理效能。建立统一的低空飞行活动网络审批平台,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审批流程向电子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同时,有必要重新审视低空文旅企业的资质认证标准,适度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多元主体参与产业发展。对于系留气球、低空观光飞行等安全风险相对可控的项目,可考虑放宽资质要求,简化审批环节,释放市场活力,促进“低空+文旅”产业生态的健康繁荣。

加快“硬件”设施建设,提升“软件”服务水平,是低空文旅发展的重要支撑。应加大对低空文旅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支持各地规划建设一批通用机场和临时起降点,形成覆盖主要旅游目的地的低空旅游网络。鼓励利用现有资源改造升级,如将符合条件的退役军用机场和闲置民用机场转型为通用航空基地,降低建设成本。同时,加强低空文旅配套设施建设,如观景台、体验中心、航空博物馆等,丰富游客体验。在“软件”服务方面,应当制定低空文旅服务标准和规范,提高服务质量和安全保障水平。加强低空文旅信息化建设,开发低空旅游APP和小程序,提供航线预订、天气查询、安全提示等服务。建立健全低空文旅安全保障体系,包括飞行监控、应急救援、保险保障等,确保低空文旅活动安全有序开展。

构建多元盈利体系,创新产品商业模式,是低空文旅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企业应充分挖掘各地区独特的自然与文化资源禀赋,精心打造特色鲜明、多样化、差异化低空文旅产品。在山水风光区,游客可以享受直升机高空俯瞰或热气球缓慢漂浮的独特视角;在历史文化区,航拍古迹与空中文化之旅将中华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在海滨度假区,水上飞机与动力伞等项目则为游客带来别样的海天一色体验。低空文旅产业的发展不应局限于单一领域,而需与文化创意、体育赛事、教育科普、健康养生等多元产业深度融合。这种跨界合作不仅能够拓展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更能构建“低空飞行+地面体验”的立体化产品体系,有效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显著提高其综合消费水平。创新商业模式同样是低空文旅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会员制、季票制以及飞行俱乐部等运营方式能够有效增强客户黏性;运用“互联网+”思维,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扩大品牌影响力,能够实现线上引流与变现的良性循环。此外,航空主题纪念品、精致模型与特色服装等衍生品的开发,不仅能够丰富游客体验,更能为企业创造多元化收入来源,推动低空文旅产业全面、健康发展。

加强市场宣传推广,培育大众消费意识,是低空文旅市场扩大的关键。目前,公众对低空文旅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仍然有限,部分消费者对低空飞行存在安全顾虑,制约了市场需求的释放。应多渠道加强低空文旅的宣传推广,提高公众认知度和参与度。可以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宣传低空文旅的魅力和安全性,消除公众顾虑。组织低空文旅体验活动和推广活动,如航空嘉年华、飞行表演、低空旅游节等,吸引公众参与,培养消费习惯。鼓励知名人士体验低空文旅并分享感受,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与旅行社、在线旅游平台合作,将低空文旅产品纳入旅游线路推荐,扩大销售渠道。开展低空文旅安全知识普及教育,增强公众对低空飞行的了解和信任。此外,针对不同消费群体设计差异化的营销策略,如针对年轻人强调刺激和社交分享,针对家庭游客强调安全和教育意义,针对商务人士强调高效和独特体验等。

优化价格服务策略,建立健全消费机制,是低空文旅普及的重要手段。应当通过多种方式优化价格策略,提高产品性价比。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规模化运营、提高设备利用率等方式降低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实施差异化定价策略,如淡旺季差别定价、分时段定价、团体优惠等,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客座率。推出多层次的产品体系,满足不同消费能力的游客需求,如高端定制化产品和大众普惠型产品并举。建立健全低空文旅消费机制,如完善预订支付系统、退改签政策、消费者权益保障机制等,增强消费者信心。探索低空文旅积分兑换、电子优惠券等促销手段,提高复购率。此外,建立低空文旅价格监测和信息公开机制,防止价格欺诈和恶性竞争,维护市场秩序。

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是低空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应当构建多层次的低空文旅人才培养体系,支持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通用航空、低空旅游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鼓励企业与院校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和研发中心,实现产学研结合。建立低空文旅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规范人才评价标准。加强在职人员培训,提升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引进国际先进经验和人才,促进技术交流和管理创新。建立健全低空文旅人才激励机制,如职业发展通道、薪酬体系、股权激励等,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支持低空文旅创新创业,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和人才团队。

(来源:人民论坛网)

上一篇:人工智能赋能文旅创新
下一篇:没有了
低空经济让文旅“蓄势起飞” - 6163银河.net163.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