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驱动下,国家数字化战略加速落地,为传统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能。在此背景下,"数字+文旅"的融合创新模式应运而生,推动数字文旅产业蓬勃发展——它不仅重塑了大众的旅游体验方式,更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数字化转型开辟了新路径。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浪潮中,人工智能(AI)作为核心驱动力,正以技术创新重塑经济社会格局。凭借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突破,AI在革新内容生产、拓展业态场景、升级交互体验等方面持续释放效能,成为推动各行业智能化转型的战略引擎。随着AI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应用,其跨领域渗透加速,文旅行业作为文化与消费融合的典型场景,正深度应用AI技术:智能导览实现多语言实时讲解,虚拟现实构建沉浸式体验,大数据驱动个性化服务,数字孪生赋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这些创新不仅为游客带来智能化、沉浸式的旅行体验,更推动文旅产业向数字化、智慧化加速迈进。
一、政策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一系列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相关政策,为人工智能在文化和旅游领域的深度应用提供了政策基础和拓展空间,主要包括:
2017年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要推进传统文化数字化保存和传播。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人工智能+”行动,对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出了新的命题。而在多部门联合印发的《“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中,将“数据要素×文化旅游”作为重点行动之一,鼓励依托市场化机制开发公共文化大模型。
2024年5月,文旅部、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指出,到 2027 年,智慧旅游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智慧旅游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智慧旅游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智慧旅游营销成效更加明显,智慧旅游优质产品供给更加丰富,智慧旅游服务和体验更加便利舒适。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文旅行业将迎来新一轮变革,AI 技术的潜力也将在文旅行业不断释放。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了数字技术在文旅融合中的关键作用,鼓励文化文物单位、景区等利用文化资源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开展数字展馆、虚拟景区等服务,支持开发沉浸式旅游演艺和娱乐体验产品,提高旅游演艺和线下娱乐的数字化水平。国家《“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则进一步明确要求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强数字技术应用,发展数字体验产品,打造沉浸式旅游体验新场景。
二、数字文旅产业分析
(一)产业概念
1.产业定义
数字文旅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文化旅游经济活动。数字文旅可分为数字化的文化遗产旅游、虚拟现实旅游、在线旅游预订、数字化的导览服务以及数字化的文旅推广等五个方面。
2. 产业链结构
产业链分析数字文旅行业的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环节。上游主要是技术和设备提供商,为数字文旅行业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设备保障。中游是数字文旅内容制作和平台开发,负责数字文旅产品的内容生产和技术开发。而下游则是数字文旅产品的分发和推广渠道,以及最终消费者。三个环节相互衔接,共同推动数字文旅产业的发展。
(二)产业现状
近年来,在政策扶持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我国旅游业已经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据我国文化和旅游部及多家机构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出游人次达到48.9亿,同比增长93.3%,旅游总花费4.9万亿元,同比增长140.3%。2024年,国内旅游人次达到56.15亿,同比增长14.8%,旅游总花费高达5.75万亿元,同比增长17.1%。从以上的这一系列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旅游业早已经从疫情中快速复苏,并显示出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增长动力。
在数字经济浪潮的推动下,数字文旅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近年来,该产业市场规模持续攀升,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数字文旅产业已进入高速发展期,市场规模呈现指数级增长态势。根据最新监测数据,2024年中国数字文旅市场规模已达到9500亿元,同比增长28.6%,预计2025年将突破1.2万亿元,占整个文旅产业比重提升至35%以上。在"文化+科技"双轮驱动下,预计2025年我国文旅市场规模将突破7万亿元,数字文旅占比提升至30%,沉浸式体验项目年增长率保持在40%以上。
(三)创新突破
前沿技术融合正在彻底重塑文旅产业的体验形态和运营模式。2024-2025年,数字文旅领域的技术创新呈现出跨学科交叉、多场景渗透的鲜明特征。数据显示,文旅行业技术研发投入年均增速达34.7%,远超其他传统服务业,其中AI、VR/AR、区块链、数字孪生和5G成为最受关注的五大技术方向。
沉浸式体验技术已成为数字文旅的核心驱动力。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成熟应用,使"时空穿越"式旅游成为可能。2024年全国5A级景区中已有83%部署了沉浸式体验项目,预计2025年这一比例将超过95%。
人工智能技术在文旅场景的应用正从辅助工具向创意主体演进。截至2024年7月,全国已备案的AI大模型达197个,其中31%为通用大模型,69%为行业大模型,文旅领域专用模型占比达12%。数字孪生技术为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提供了革命性解决方案。
三、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一)智能导览与个性化推荐
AI驱动的智能导览系统正逐步取代传统人工讲解。例如,故宫博物院推出了基于AI的“数字故宫”项目,通过语音识别、增强现实(AR)和计算机视觉技术,让游客可以通过手机或VR设备获得沉浸式讲解体验。此外,携程、美团等平台利用AI算法,结合用户的浏览和消费数据,精准推送个性化旅行路线,实现千人千面的旅游体验。
(二)AI增强的虚拟旅游与沉浸式体验
AI结合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让游客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文化。例如,敦煌研究院开发的“数字敦煌”项目,通过AI修复壁画、三维建模等技术,让无法亲临莫高窟的游客在线上感受千年历史。同样,三星堆博物馆也推出AI互动体验,结合全息投影技术,让游客可以“面对面”与古蜀文明交流。
(三)智能客服与多语言交互
AI驱动的智能客服已成为各大景区和酒店的标配。例如,杭州西湖景区推出AI语音助手,可以实时回答游客问题,提供天气、交通、门票等信息,并支持多语言交流。此外,AI同传技术的进步让国际游客的语言障碍进一步降低,如百度、科大讯飞的AI翻译机已广泛应用于各大国际旅游场景。
(四)数据驱动的市场预测与管理
AI的大数据分析能力让旅游管理部门能够精准预测客流、优化资源配置。例如,乌镇景区利用AI分析游客流动趋势,智能调节景区人流密度,提高游客体验,同时减少拥堵和安全隐患。上海迪士尼则结合AI算法,动态调整热门项目的预约系统,提升游客的游览效率。
四、人工智能应用发展趋势
(一)AI+区块链:助力文旅数据共享与信用体系建设
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的特点,结合AI可以优化游客身份认证、门票管理和数据共享,实现文旅产业的“可信数字化”升级。
身份认证与门票管理:游客的身份信息、会员权益等可以通过区块链加密存储,避免假票、倒票等问题。例如,西安大唐不夜城已开始试点AI+区块链电子门票,实现一码通行,提高验票效率。
文旅信用体系:游客的信用数据可上链,形成全国统一的旅游信用体系,减少恶意退订、破坏公共设施等不良行为。携程等OTA平台已经开始探索这一方向,通过AI分析用户行为,为用户提供“智能信用评分”,优质游客可享受快速通道、折扣等福利。
(二)AI+数字孪生:构建智能景区与智慧文旅城市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技术指的是利用AI、物联网(IoT)和3D建模技术,创建现实景区的虚拟镜像,实现实时监测和智能管理。
智能景区管理:长沙橘子洲头景区已经采用AI+数字孪生进行游客流量预测和设施维护。例如,通过AI实时分析游客分布情况,可以动态调整入园流量,减少拥堵,同时利用无人机巡检技术,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全息影像复原历史文化遗产:在文旅场景中,AI结合数字孪生可用于文化遗产的复原和展示。例如,南京大报恩寺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打造“全息报恩塔”,让游客可以在AR设备中看到已经消失的古塔风貌,实现“时空穿越”体验。
(三)AIGC(AI生成内容):驱动文旅内容创作与个性化营销
AI生成内容(AIGC)将成为未来文旅行业的重要增长点,帮助景区、旅行社和平台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个性化旅游内容。
智能文旅短视频:AI可自动剪辑和生成旅游Vlog。例如,携程和小红书已经在试点AI自动生成旅行视频,用户上传照片或短片后,AI可匹配音乐、加上字幕,生成精美的旅行回忆录。
自动化旅游攻略:AI可根据游客兴趣、预算、天气等条件,自动生成个性化旅游攻略。例如,百度文心一言和DeepSeek AI已具备智能规划旅游行程的能力,未来游客可能只需输入“周末三天游上海+预算3000元”,AI即可提供详细的行程建议,并自动预订酒店和门票。
智能导览AI主播:许多博物馆和景区开始利用AI虚拟主播进行线上讲解。例如,故宫博物院推出了AI数字人“故宫小知”,可以用多种语言讲解文物故事,提升游客的沉浸感和互动性。
(四)智能机器人导游与无人景区:未来的沉浸式旅行方式
AI+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将推动无人景区的建设,提高旅游行业的自动化服务水平。
AI导游机器人:日本奈良公园已推出AI机器人导游,支持多语言实时讲解,游客可以与机器人互动,获取历史故事、天气信息等。国内多个5A级景区也在试点类似AI导览,如杭州西湖的智能机器人“小西”,能够自动识别游客需求并提供定制化解说。
无人驾驶观光车:未来,AI结合自动驾驶技术将推动景区内无人驾驶观光车的普及。例如,北京环球影城已测试自动驾驶摆渡车,减少人工调度成本,并提升游客体验。
无人化景区管理:部分自然景区因地势险峻、管理难度大,未来或采用无人机+AI监测游客安全,并提供紧急救援。例如,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正试验AI无人机巡逻系统,结合图像识别技术监测游客动向,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五)AI+元宇宙:构建虚拟文旅经济
元宇宙(Metaverse)技术的兴起,使得AI能够在文旅产业构建完全虚拟的旅游体验,为游客提供全新的沉浸式玩法。
虚拟景区:杭州宋城集团已推出“宋城元宇宙”,游客可以在虚拟世界中游览古代宋朝街市,并与AI驱动的NPC(虚拟角色)互动,甚至参与线上宋代才艺比赛。
AI驱动的虚拟博物馆:许多博物馆正在尝试元宇宙博物馆建设,例如“数字敦煌”项目,不仅复原了壁画内容,还能通过AI让用户以虚拟形象游览千年之前的莫高窟。
数字藏品与文旅NFT:未来,游客可以购买AI生成的数字藏品,如限量版“电子门票”或“AR景区体验卡”。如湖南岳麓书院推出的“数字匾额NFT”,让游客在虚拟世界中拥有独特的文化藏品,并享受实体景区的专属权益。
“AI + 文旅”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引擎。通过智能导览、个性化推荐与沉浸式体验,重构文旅消费场景;借助数据驱动的智能决策和生态监测,为企业开辟提质增效新路径。随着生成式AI、数字孪生等技术突破,情感交互导游、元宇宙文旅空间等创新形态将重塑产业价值链条,推动文旅服务从标准化向场景化定制跨越。这场融合不仅是技术与产业的双向赋能,更是满足美好生活需求、推动文化繁荣的重要实践,必将持续为文旅经济注入动能,助力行业在数字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繁荣。
2025年06月26日
2025年06月18日
2025年06月13日
2025年06月06日
2025年05月27日